玻璃再生璀璨(下稱玻璃再生)在2010年發起玻璃回收行動,推廣回收玻璃瓶,研究更多可行的路。一直以來,有一班兼職玻璃回收員和義工幫忙,希望提升港人回收意識。
數年前已留意這機構,不過很多事情需要親身體驗,感受更深。
去年底離職後,想起玻璃再生一直招請回收員,1月時詢問了大概,到最近相約試工,不能再光想不做。約好早上6:30在灣仔盧押道垃圾收集站,6:30前已到達,已聽到垃圾站傳來呯呯噹噹的聲音,剛好下起大雨,未見負責人,先站在垃圾站對面的騎樓底避雨,心想下著雨翻垃圾,嘔心程度會推高一級。
憑記憶看到項目幹事阿釘到了,與她上前相認。阿釘是個剛大學畢業的女生,讀地理的,在這裡工作才不過三個多月。另外一位黑衣男叫Nathen,已當回收員一年多,最有趣的是,他竟然是從高登招聘回來!原來阿釘上一手同事阿邦,曾經在高登出招聘廣告,有好幾位都是來自高登的呢。而阿邦辭去全職後,轉做兼職回收員,也是鐵膽,除了灣仔和蘇豪,亦會定期幫忙到赤柱回收玻璃瓶。
天氣不理想,我們先在垃圾站把玻璃瓶分類。套上洗碗膠手套、外面再套上勞工手套,減低被玻璃割傷的機會,帶上耳塞,耳根也較為舒服。由於這計劃也實行了好一段時間,站頭的清潔工在街上清理垃圾時,已預先聽聽內裡有沒有呯呯噹噹的聲音,將有玻璃瓶的垃圾和沒有的分開放,回到站頭時便可即時將有玻璃瓶的分出來整理。
雨一停立刻到某後巷取回車仔和竹籮,跟著阿釘穿梭灣仔多條後巷。多條後巷放置了玻璃回收箱,逢周一、四、六就會到指定地點查看情況和回收。每到後巷,就和阿釘蹲下來左翻右翻搜尋玻璃瓶,找到的先放竹籮,都滿了後,倒進回收箱,呯呯噹噹,帶上自製耳塞,耳根沒有太過難受,又再繼續。
酒吧的垃圾會有甚麼?
幸運地,這四小時裡沒遇見小強(這是底線!),垃圾味道也不算超級惡頂。垃圾袋內大部份混雜大量酒吧供應的紙巾(看到海量的多就想暈)、膠杯(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袋將所有玻璃瓶取出,剩下的有百多隻膠杯和餐紙(好可怕)、調酒用的檸檬、薄荷(有助僻酸臭味),但好些玻璃瓶混雜煙灰、廚餘、顧客剩下的小食、比薩、甚至有些像嘔吐物。
這些畫面在腦海久久不散。
一個點處理好,又走到另一個點,身在其中才發現,除了酒吧後巷,連便利店門外的公眾垃圾箱也不放過。一打開,有一半都是玻璃瓶,還收集到不少完好酒杯!拿出所有玻璃瓶後,垃圾其實只有半滿,若再把可回收的物品全都分類出來,其實垃圾桶內的可稱為垃圾的,少之又少!每一袋的垃圾將玻璃瓶抽出來,剩下的垃圾不到二十分一,這裡一大個垃圾袋,那邊也一個,每一袋經我們掃描過的垃圾,都變得扁扁的,這堆垃圾,加起來本該使用的垃圾袋大概10分一已夠盛載了。
找玻璃瓶的同時,也會留意有沒有鋁罐,所有鋁罐都會收起給清潔工人和附近的街坊,對他們來說仔是寶呢。
默默在撿,腦海浮現一大堆需要改善的問題,需要好好整理。
下回再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