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26日

【生活.綠.續】城市人,如何走近香港農業

問城市人知道農夫的日常嗎?答案離不開:耕田吖嘛。問深入一點,知道點耕田嗎?「咪鋤下塊田,種嘢落去咁啦。」一塊土地背後,整個模式如何運作和生產,所需的軟件硬件,還有農夫當中面對大大小小人為或天意的問題,城市人不了解。Alvin和其他人一樣,認真了解香港農業前,對農夫印象也是「拎住鋤頭好用力鋤地」。惟親身試驗不少家居種植實驗,當過不稱職的假日農夫,才會明白為何香港農業不可缺。

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之美,香港也不例外,惟近年過度開發,值得保留的快速消逝,早已變成悶旦城市。本身有不少元素可令社會變得豐富,而農業正正是一個重要元素。Alvin認為扼殺農業令香港更沉悶。個性加工作性質驅使下,他四年前開始接觸香港農業議題,第一份有關香港耕作的報導便是採訪馬寶寶社區農場。做記者的好處,就是出糧俾你問問題,報導社會上值得更多人知的議題,因此他借助副刊空間報導香港農業。採訪過馬寶寶,初嘗大自然的原始,基於城市人的感覺良好,驅使他假日親親大自然,逃離城市大氣氛,心思思租格仔田鋤下塊地。適時假日農夫在香港漸見盛行,便在錦上路找來友人相熟的休閒農莊一起合租格仔田。
 



現址已變成Hello Kitty休閒農場了。


休閒農場好商業
當年200呎格仔田一年租金約$4,000,他和兩友人合租兩塊,躊躇滿志當個假日農夫,然而想種出一片天真是想太多!農莊沒有任何懂得種植的員工,對從沒種植經驗的城市人來說,真是想問一句都難。農場負責人少露面,只有一位木工幫忙搭建基本簡單設備,Alvin看準木工愛啤一啤,不時帶來啤酒聊木工吹吹水,種植技巧沒學到,對農場運作背景反而就八了不少。原來木工和負責人都不懂種植,他除了負責農莊的木工搭建,同時需在大鑨上漁護署的耕作班惡補。因此在這裡種田只會屢戰屢敗!當年二萬呎農地年租不過$5,000,木工月薪$4,000,格仔田200呎每年$4,000,農場不用專人打理,絕對是低成本高收入的生意,一個以商業模式經營的農莊是這樣錬成。Alvin憶述:「當時整件事著重推銷生活態度,一種人無你有的生活,周末去打理自己的田,沾一下泥巴好有機啊,整件事很美好似的,卻沒有牽涉糧食生產角度或人民的角度去看待。」
 
小試牛刀一年,在硬件軟件同樣缺乏下,Alvin只成功種植過兼容性較大的生菜和油麥菜,粟米、甘筍宣告失敗。要決心每星期入田一次打理,對城市人來說絕非易事。話雖如此,他卻曾在這農莊有過小插曲—獲得茄子冠軍的美譽!當時農莊剛好參加了菜統處的茄子種植大賽,種植茄子的農友才不過幾人,所以虛名最终由Alvin奪得。到現在,其台灣朋友還不時稱他為茄子冠軍,對他來說真是名不正,言不順。



白茄子和圓種茄子


家中變實驗室

在錦上路種植成功比率太低,後來又轉戰家中種植,相對別的綠色機構、雜誌介紹即棄廢物作種植器皿,Alvin比他們更早實驗,城市人的家,最容易找到就是大量膠樽、鐵罐、紙包盒,更特意四處向同事徵集,轉個眼就收來一堆,成本低時亦避免資源送往堆填區。解決器皿問題後,就到日照問題,由於他家坐北,特別冬季坐北家庭日照都少得可憐,冬天卻正正是香港最適合種植的季節,所以Alvin又諗下計仔。
為了試驗家中能否反自然種植,以及在夏天能否培出冬天的苗種,反之亦然,首個實驗便使用LED燈種菜心,到鴨寮街買一組長形射出紅藍光的LED燈,原理是植物主要吸收紅藍兩種光,光合作用不需要綠光,將綠光反射出來,也是為何植物都是綠色的原因;當植物開始結果時,則特別吸收紅光。可惜LED燈光線太暗,需要超近距離才稍為照到作物,當然是不成功。後來他再添置第二組更貴的,直頭將家中化身Disco,又紅又紫,每天照足8小時,種菜、培苗通通照,試了一季。結果呢?Alvin笑說:「梗係失敗!第一用電太多,LED燈度數好高,極之不環保;第二,在家無法模擬出大自然的微氣候,種子不能好好發芽;第三,無咩陽光易潮濕,容易蚊蟲滋生,濕度到達臨界點,出現很多蠓(我們稱為小飛飛的東西)。」向北的家庭日照不足,作物如番茄、苦瓜等徒長葉,大大片葉子卻不開花結果。Alvin再試更瘋狂的事,在淘寶購入兩盞好大的種植燈回來!「淘寶聲稱是台灣果農催果時在田使用,不過最終無用,Watt數太大好驚爆炸,屋企承受不來,用咗隔離鄰居報警都似,以為UFO呀!」家居實驗進行一年,結果還是家中無法模疑大自然出來。

LED燈種植菜心真面目!


LED種植不果,就研究魚菜共生,原因很簡單—為食。「其實我成日都好想試即摘即食菜,加上個人甚愛吃烏冬,喜歡鑽研,如果成功用自種新鮮菜煮烏冬就正!」他說。由學習設計抽水系統、了解魚糞如何轉化為養份、家中適合飼養的魚類、魚和菜的比例、收集紅酒箱、木卡板及衛生處理問題,資料搜集近一年,終於砌出家庭版魚菜共生。在家運作魚菜共生,魚類選擇以觀賞為主如金魚,較為方便打理;如在戶外,則可養食用魚如非洲鯽、寶石魚等。Alvin養了六條金魚,20吋缸上放上紅酒箱改裝成的種植箱,裡面放入海綿過濾,以防魚糞在缸底發酵造成藻化,水就變得混濁。他的經驗分享:不能養過量魚,因為每粒魚糞的氮都很多,除非是蔬菜全盛生長時期,不然魚糞太多,菜的吸收速度趕不上,循環便會失衡,水太混濁,魚也命不久矣。因此種植的蔬菜不多,養一至兩條已非常足夠。試驗10個月,至今都沒當過Jamie Oliver即摘菜煮烏冬,反之成了觀賞和實驗性質。兜兜轉轉,還是感悟在泥土的種植開心得多。



利用LED燈在家培苗,不像Disco,倒是有點像實驗室。




由他DIY的小型魚菜共生系統,用上紅酒箱、卡板和杯麵兜造成,屬成本之作。


有機種植班的公式化
 
領悟需要時間,經過一年半不太成功的種植經歷,Alvin發現還是先打好種植知識基礎,別理有機還是無機,基本概念一定要知。報讀綠田園舉辨的有機種植課程,學會氮、磷、鉀是甚麼、對作物的作用,植物不同階段需要甚麼養份等等,都對後來認識Permaculture多少有一定幫助。Alvin突然唸口黃上身:「氮磷鉀是種植的基本認知,氮肥對長葉好重要,打果時則需要多點鉀。上「永續栽培」課程(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,下稱PDC)有一堂是教我們認識泥土,如何保養、學習堆肥等,對學製堆肥好有幫助。其實上堂時仍有同學仔不知氮磷鉀對植物有何作用,只知導師叫將所有肥料混在一起施落作物就是肥,如果對化學方面都沒基礎認識,學完只會水過鴨背,所以有基本種植認知對理解permaculture是有幫助的。」
 
話雖如此,Alvin卻認為某些有機種植班亦流於公式化,基本知識外,就是實用性的資料(切合現實的香港人),幾時有收成、那裡買肥、施肥比例多少、不同作物要落甚麼肥、打果時需要甚麼肥,好像一本通書就能學到老,卻不會教你如何保養泥土、如何豐富微氣候。當然是雙方的,以上列舉也是學員最想知道,他們相信施得肥多作物一定好,卻未必懂得想長遠。種植最重要是日照足夠和泥土質壤好,日光夠、土質好,不依賴施肥也能種出健康作物。反而多和有經驗的農夫或農友吹吹水,會得知更多平靚正的種植貼士,例如紫草剪碎後泡水是很好的肥水。

如何栽出永續農
PDC裡不乏不少周身刀張張利的人,Alvin是其一。大家同屬好奇心重之人,每次午飯總是跟這個聊聊,和那個說說,聽聽同學仔分享,有時又圍著葉子盛吹水,而這些水絕對有營養,得著不少。完成課程後,除了導師葉子盛袋錢落我們袋,還有不少反思。的確,永續栽培絕對無法用一時三刻就完全明白,仍要用很多時間去消化和實踐,不然上完只是徒然。說到這,他語帶無奈說:「有些人成日講到Permaculture無敵,好似用咗就會成個宇宙幫你種嘢,好似唔使用其他能源,成個原始人,但而其實永續栽培是一門好實際的技術。
Alvin現在更加關注社會上如何看待Permaculture、香港農業和有機耕作,發現更多人主動認識何謂永續栽培、綠色生活,卻多是偏向生活方面,如整環保酵素、綠色家居種植,這些是永續栽培的一部份,但在香港,要將永續、農業和生活連在起,還是有段距離。
 
各人有自己的崗位,要成為一個農夫,香港硬件軟件都缺乏下,倒不如嘗試在自己崗位出分力。作為文字人,可用文字寫出值得被報導的事。儘管現時報章專設欄目介紹綠色生活資訊,但不少多以消費角度出發,真正關係農業方面少之又少。曾任副刊記者的他,正有不少機會採訪世界各地可持續的小故事,不論媒體或政策方面,都非常精彩,值得我們參考。印象深刻的有紐約的High LineAlvin道:「之前採訪過,有不少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活動都做得好好,像美國紐約High Line是一道廢棄的高架鐵路,後來由非牟利機構Friends of High Line負責,將整條鐵路保留改建為空中花園,更加入大量種植元素,選擇有利本土、耐旱、低度照顧的品種,便於打理,亦使用雨水收集系統減低浪費,而且人人可參與。」(官網:http://www.thehighline.org/)
另外,在澳洲墨爾本曾有Project名為「3000acres」,3000是維多利亞省的郵政號碼,因此名為3000acres,由大學教授籌辦臨時社區園甫,希望由市民自發組織農圃,最終面積總數加起來能達到3,000英畝,也可透過計劃,將互不相識的城市人重新聯繫,同時讓他們體會糧食生產的困難。
(官網http://www.3000acres.org/)


報章方面,他更是說得眉飛色舞,「我鐘意儲兩樣刊物,一是觀鳥圖鑑,一是世界各地與農業有關的刊物,多是雜誌,可從中反映到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農業特質及現況,同埋真係好好睇。」訪問當日他帶來四本農業刊物,一本是南非出版的<<farmers weekly>>,報導農業不再話下,重點是周刊!內容超級豐富,有關農業及畜牧業的資訊、專題故事、整個行業的市場分柝、甚至每星期農地、禽畜買賣行情都有報導!另外兩本取自日本機場,均是英文版本,一本專門介紹東京區內使用東京出產農作物的餐廳,另一本是東京練馬區的地區刊物,現時東京最多社區園圃就在練馬區,內容圍繞練馬區的農業資訊、社區種植、食材等等,讓遊客了解本土農業。其實自311輻射後,日本政府便集中某一區域推動社區農業,成效不錯。最後一本是每年台灣農業博覽展的農誌,報導全台有關農業、綠色旅遊和建築等資訊,內容一樣豐富。(官網:ecpo.yunlin.gov.tw)
 


四本有關農業的刊物,每本均有其特色。


或許香港可仿傚?「以城市角度看,香港能否嘗試選出某些區域集中推廣?再講近一點,鄰近台灣將雲林定為全台灣最大農業銷售生產的基地,商業生產雲林是第一;而東京則以練馬縣最出名,政府一開始會先集中推廣一個地方,不會亂搞至難產。香港曾經都盛產好些作物,能否在不同地區推廣特有產業呢?嘗試交由各區區議會協助?」說到這裡,大家突然靜默了。
或許,由民間自發更有效率和成績。


text/ 周敏兒
photo/ 受訪者提供

2015年5月22日

[華山Legacy•都市女聲岑寧兒]






















機遇,終有機會欣賞。而且在異地聽的表演,通常都印象深刻。

yoyo在台北華山辦的音樂會,竟然遇上了,而且還有機會坐第二排(明明已售,後來又突然顯示有空位)。
她曾在香港壽臣劇院和工廈天台辦過音樂會,可恨這些機會不是我的,不夠別人快,也不夠排,轉眼賣光,香港人太快了。台灣的也沒遇上,都是透過youtube欣賞。

反而三年多前,她和張山幾個好友,一天內到香港指定五條行人隧道內快閃唱歌分享,那次竟趕得及去中環大會堂的欣賞。

一開始來幾首編曲較輕快的歌,yoyo請了幾年來在台灣認識的朋友來表演,這才擦出更多火花,貼合Legacy的意思。她又不時著歌迷打拍子,希望有些小互動,可是大家都像上課,一直沒甚麼律動。其實這次某些歌很好律動,編曲加上合適樂器,就讓人自動打起拍子,我和左邊的女生都在頭擺擺,腳在打拍。後來她安慰自己說,好啦其實習慣大家都很安靜。
對啊,因為聲音太好,有些歌,聽畢需要沉澱,都唱出每人當下感受(我是這樣)。

不會說她唱得跟唱片一樣,因為現場加入很多小細節,令每首歌感覺變開心、變揪心,或是異國風,是另一種美好。最愛的含羞草、很愛的空隙、baby song、mask等等很多在streetvoice已聽到的歌,她都唱了,很滿足。


外面雨水嘩啦嘩啦的下,yoyo請出ellen,兩人相知相識話當年,在還沒有人當她是歌手時,ellen已把她當成歌手,那時ellen實在太喜歡空隙這首歌,很想伴奏,就邀她當at17的嘉賓。對,那時at17還沒分開發展。

二人又說起為陳奕迅、容祖兒和音及伴奏時的日子,在異地找樂子,ellen幫yoyo拍了不少照片(後來成為唱片封面),也是義不容辭。這都是她很感激的。

她們合唱三首,空隙、天色很暗和大姆指之歌。空隙ellen伴奏,天色很暗yoyo和音,大姆指之歌合唱。這半小時,聽完很難過,輕柔的聲音、有經歷的聲音,唱出孤寂感覺,也唱出心內有很大一塊,拔不掉的壓力。

天色很暗,相信明天會更好,一樣可以自由地流浪。

會這樣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