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21日

[番茄六不綠]

3月21日。
今天請媽媽幫忙上去探訪番茄澆個水,第六顆番茄又名圓碌六在最適當的時候脫離大隊。

相對前兩顆,阿六較圓滾滾,頭上小帽子也跳脫,像舞者表演,挺著身,手腳伸展開去飛翔。

愛看番茄的小帽子,形狀多變。
它由花萼演化而成,適時小花先慢慢枯謝,花萼再聚在一起,成果時再逐步逐步將開,小帽子漸成形,總是有力撐開。摘下當刻,看看由多少片花瓣組成,多是六塊,有時七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5年3月18日

[番茄老四老五]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繼續番茄紀事。
3月18日,老四老五熟成。
阿三不見了,這次先想是否被雀啄食,看看莖幹,是連莖幹的一小枝節一同不見,與平常摘果無異,應是人為,或真是醒目雀仔啄去,不得而知。
也問問農夫朋友,嗯,她說雀啄該不會連小莖幹一起啄掉,噢,公家之地真是沒法子。


老五比老四大顆,頭頂小帽子比四的翹,像在sky diving 的人,正在天空尖叫著,四腳朝地。
四的帽子像舞者,後腳繃直,手優雅地提高擺著姿態。

你們或會覺得很無聊吧,我卻自得其樂。生活不就是該感受每個細節嗎?



好有生氣的感覺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5年3月15日

[做個偽土瓜灣街坊]

要相信各人的力量無限大。

3月15日出席土瓜灣天台菜園義工隊的小聚,出席小聚代表大家承諾未來半年,會輪流幫忙澆水、打理天台作物,是小社區的互助。這班街坊早在去年10月已開始接手天台菜園,一人一種植箱,隨意的種,最重要享受到種植過程。

這裡以往都是開辦天台/家居種植班,曾參與兩季,大家都說冬季作物長得較好也容易,的確同學仔的作物都種得非常不錯,倒是自己兩季的收成感覺沒差,因為都遇上頗厲害的蟲害。常覺自己一直屢敗屢戰,但慢慢吸收,增長還是有。冬季沒大太陽乾煎,看似相對舒服,但身處天台,不時刮起寒風,和夏天的炎夏同樣極端,就看你較能抵冷還是熱。

後來三位負責人都希望多做一點,不再純粹開辦種植班,既不符合一個小社區運作的原則,又涉及金錢交易。因此決定將這天台嘗試回歸土瓜灣,邀請有興趣的街坊當義工,來天台好好種,每星期一次澆水,讓街坊和街坊從不認識到認識,從認識到更熟落。
首次見面,原來有幾位來自土瓜灣的社福機構,有幾位是年紀較大的街坊,感覺不像婆婆,是老頑童,特別是阿甘和歐戴弟(初時未知寫法,還以為是歐大帝,哈哈哈哈,心想大帝?!),經常互相挪揄,一點都不老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大家也同意每月最後的星期天聚一聚,分享一個月來在天台遇到的所有問題、還有取新苗及種子,更會每月找一位街坊分享撚手美食/ 家居清潔秘技,總之讓大家都會多學會一點。
這次便有一位精靈婆婆阿甘教做馬蹄糕,她說連茶樓點心師傅吹水時也會向她偷師!試過真的不得了,馬蹄糕多是冷藏才好吃,這個蒸好即食,一點也不黏手!入口是煙煙韌韌,每一口都吃到細碎的爽口馬蹄粒,又不會過甜,就是吃完一件不膩還想再吃的感覺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簡短小會開過,這次剛好14人,每天早晚一更,剛好一人一晝就滿了。填好更表,各自選好種植箱,大多數都選回自己在種的箱,就不用將作物清光光。一行人上天台下種,由於不在農地種,都是種植收成期較短,相對較不佔位的作物。Joyce帶來紅莧菜、青通菜、秋葵(又名毛茄、羊角豆、潺茄)、潺菜、茄子苗、水尾的芥蘭苗、羅勒。
再接去年夏季的厲,下了茄子苗、撒下通菜、秋葵種子,移來三株早已被人忽略的沙律生菜苗,留了位置給四季豆,雖然遲了,但share x fair聽了子盛介紹,也算是易種的矮生品種,很想一試。

題外話,我選的種植箱之前有人在種葱和蒜,收成歸現任的箱主,即是我,所以未下種先有收成,也太不好意思,份量也不少,將葱蒜和大家分享。




永續概念,就是care people, care the earth, share fair,社區一環也是很重要,街坊種植義工隊暫時沒有甚麼種植概念,在己有的種植箱,喜歡甚麼就種甚麼,或許透過互相交換知識,增進大家的技術,在這裡才是重要吧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選了星期二早上,這半年,要堅持。






2015年3月13日

[番茄阿二]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決定為每一顆番茄作個小紀錄。

這是3月13日摘下第二顆番茄,和老大同樣,老二也在主花序長大。
形狀沒老大長得圓碌碌,但也夠實淨。頭頂的五角小帽,老二是偏向外伸展,而老大的是向上彎曲,怒髮衝冠。

每種作物一年只有那麼一次機會種植,這次不好,又要等待至下年。
在我來說,盆子不算深的情況下,今年打果情況算很不錯,暫時有二十多粒,所以話子盛培的苗真的是有夠強壯!謝謝。

苗夠壯,在甚麼地方都能茁壯。






2015年3月12日

[試工.當個玻璃回收員]

很多事情不是不可行,視乎會否願意走出一小步。

玻璃再生璀璨(下稱玻璃再生)在2010年發起玻璃回收行動,推廣回收玻璃瓶,研究更多可行的路。一直以來,有一班兼職玻璃回收員和義工幫忙,希望提升港人回收意識。
數年前已留意這機構,不過很多事情需要親身體驗,感受更深。

去年底離職後,想起玻璃再生一直招請回收員,1月時詢問了大概,到最近相約試工,不能再光想不做。約好早上6:30在灣仔盧押道垃圾收集站,6:30前已到達,已聽到垃圾站傳來呯呯噹噹的聲音,剛好下起大雨,未見負責人,先站在垃圾站對面的騎樓底避雨,心想下著雨翻垃圾,嘔心程度會推高一級。

憑記憶看到項目幹事阿釘到了,與她上前相認。阿釘是個剛大學畢業的女生,讀地理的,在這裡工作才不過三個多月。另外一位黑衣男叫Nathen,已當回收員一年多,最有趣的是,他竟然是從高登招聘回來!原來阿釘上一手同事阿邦,曾經在高登出招聘廣告,有好幾位都是來自高登的呢。而阿邦辭去全職後,轉做兼職回收員,也是鐵膽,除了灣仔和蘇豪,亦會定期幫忙到赤柱回收玻璃瓶。

天氣不理想,我們先在垃圾站把玻璃瓶分類。套上洗碗膠手套、外面再套上勞工手套,減低被玻璃割傷的機會,帶上耳塞,耳根也較為舒服。由於這計劃也實行了好一段時間,站頭的清潔工在街上清理垃圾時,已預先聽聽內裡有沒有呯呯噹噹的聲音,將有玻璃瓶的垃圾和沒有的分開放,回到站頭時便可即時將有玻璃瓶的分出來整理。

雨一停立刻到某後巷取回車仔和竹籮,跟著阿釘穿梭灣仔多條後巷。多條後巷放置了玻璃回收箱,逢周一、四、六就會到指定地點查看情況和回收。每到後巷,就和阿釘蹲下來左翻右翻搜尋玻璃瓶,找到的先放竹籮,都滿了後,倒進回收箱,呯呯噹噹,帶上自製耳塞,耳根沒有太過難受,又再繼續。

酒吧的垃圾會有甚麼?
幸運地,這四小時裡沒遇見小強(這是底線!),垃圾味道也不算超級惡頂。垃圾袋內大部份混雜大量酒吧供應的紙巾(看到海量的多就想暈)、膠杯(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袋將所有玻璃瓶取出,剩下的有百多隻膠杯和餐紙(好可怕)、調酒用的檸檬、薄荷(有助僻酸臭味),但好些玻璃瓶混雜煙灰、廚餘、顧客剩下的小食、比薩、甚至有些像嘔吐物。
這些畫面在腦海久久不散。

一個點處理好,又走到另一個點,身在其中才發現,除了酒吧後巷,連便利店門外的公眾垃圾箱也不放過。一打開,有一半都是玻璃瓶,還收集到不少完好酒杯!拿出所有玻璃瓶後,垃圾其實只有半滿,若再把可回收的物品全都分類出來,其實垃圾桶內的可稱為垃圾的,少之又少!每一袋的垃圾將玻璃瓶抽出來,剩下的垃圾不到二十分一,這裡一大個垃圾袋,那邊也一個,每一袋經我們掃描過的垃圾,都變得扁扁的,這堆垃圾,加起來本該使用的垃圾袋大概10分一已夠盛載了。

找玻璃瓶的同時,也會留意有沒有鋁罐,所有鋁罐都會收起給清潔工人和附近的街坊,對他們來說仔是寶呢。

默默在撿,腦海浮現一大堆需要改善的問題,需要好好整理。

下回再續。

2015年3月11日

[番茄大佬]




周一收來的第一顆番茄。
台灣品種,名明珠,屬雞心茄一類(成熟後長至雞心大小)。
實的的,微酸的番茄香甜,明珠果然好得!

小插曲:深信種開嘢無個是衰人!


周一上天台,發現旁邊長期上鎖的門終於開著,門後就是10樓D業主的範圍。某次和升降機維修的哥仔吹水,他叫我站在高地窺看門後風光,嘩,那邊範圍也很大,種著不少作物。
這次不用窺看,遇上了黃/王太(又是姓黃/王,天台另一住客也姓黃/王),打個招呼:)大家終見其人,走進她的天台參觀,種著番茄、番石榴、芭樂、檸檬,還有觀賞性植物。由於盆不夠大,結不到果。我說家中有些大盆,送她一兩個吧。她又說發現我不是天天上來,有時看到乾巴巴的很想幫我的作物澆水,但怕種的人會不喜歡,我說沒相干啊哈哈。閒聊一會,大家說下次見。
久遺的鄰里關係,非常好!!!!!






2015年3月6日

[番茄見紅]




番茄見紅了!
番茄長大了不少,初時作穩固的弱雞幼竹枝已承托不到其生長。
天台風大,番茄搖搖欲墜,fing下fing下
頂住呀番茄佬,至多偷偷拿家中筷子駁長讓你好好生長。